今天,第二十九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拉开为期四天的大幕,这也是年初的第35届北京图书订货会后,又一场书的盛会。留在书店看书,来到书店买书,实体书店的美好被越来越多的读者看见。
作为全国第一座拥有“中国书店之都”的城市,2020年,成都发布《建设书香成都 发展实体书店三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成都书店和城市阅读美空间将达到4000家。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于是,方所书店从南方来,钟书阁从东方来,三联韬奋从北方来,茑屋书店跨海而来……这些大而美的品牌书店勾勒出“书店之都”的轮廓,而更多的小书店也在城市街头发出微光,不减反增。这不能不让人好奇,开书店真的是情怀吗?书店能不能成为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成都的小书店经营者正在用自己的实践,让书店的活法“告别标准答案”。
在成都
小书店的花样活法
超过3600家!成都有着全国最多的实体书店和阅读空间,映射出天府文化的深厚底蕴与蓬勃的生命力。众多的小书店以书籍讨论分享、主题展览、联结社区等形式赋予这座城市更多的灵性与诗意。
在宽窄巷子附近的斌升街上,“只卖自己喜欢的书”,是读本屋老板廖宇的答案。书店里的每一本书,都由他亲自挑选,须认真翻阅过几十页后,确保这本书值得被阅读和购买,他才会放入自己的小店里。因为这份固执和坚持,廖宇获得了越来越多忠实而善良的读者朋友,开张的第一年,读本屋就实现了盈利,又将分店开到了华西坝的大学路。“书店因其独立,所以能活。”认真卖书的廖宇,始终践行着这句话。
野梨树书店,顶着“成都小书店里酒最好喝”的名头,由于店主朱彦爱音乐、爱喝酒、爱看书,于是成为了一家以卖书与酒的小书店,夹在按摩店和养身馆之间,50平方米左右的店面,时常上演着乐队演出、文学分享以及喜剧拼盘。对于朱彦来说,书店的诞生,是在无数好朋友的托举和滋养下共同完成的,从装修预算到书籍资源,从前期宣传到运营推广,每一步都走得坎坷又幸运。野梨树在书籍选品上,偏向于拥有强烈个人意志的、人文性的书籍,包括诗歌、文学、电影、音乐等类型,就如同它个性十足的主理人。
在成都,这样一家家具有独特人文气息和风格定位的小书店,小体量地“嵌入”这座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它们的特点有三:独立生长,人文关照,持之以恒。其宗旨与目标不仅仅是单一的图书销售, 而是密切参与并塑造本地的精神文化生活,建构着城市精神文化空间。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出版研究所所长徐升国认为,这是当下实体书店转型成效的直观体现,“满足了人们对文化生活新方式、精神生活新体验的需求,实现了与线上平台的竞争错位。”
隐入街头巷尾
走入市井人群
不同于品牌连锁书店的大体量空间与宏观叙事,成都近年来新开的个性化小书店更倾向于下沉到街头巷尾,扎根于市井社区,以书为媒、以文会友,在菜市场、在茶馆旁、在花店对面,逐渐形成自身特殊的精神场域。
位于玉林西街的长野书局,自2022年1月起,扎根于这条灰扑扑的浓荫小巷。“社区图书馆”是主理人大象对于长野书局的理想定位。“书店就是提供一个接近书籍、翻阅书籍的机会。你进来,没人会问你,没人会看你,也不会主动问你想买点什么。你可以坐在这里看一天书,一分钱不掏,再走出去。”大象说道。
在长野书店,书籍塑封随便拆、三十多个阅读座位、纯粹的空间布局和浓厚的阅读氛围很容易让人静下心来阅读。如此随性和松弛,让人不免担心如何盈利。对此,大象选择以借阅体系为主的盈利模式进行运营,平均每个月能卖书400本左右,也积累了近300个借阅卡会员。“我希望打破阅读局限,避免形成精英主义的文化圈,把阅读这件事变得简单一些。”这是大象的初心,也是长野的未来。
开在老成都五昭路的“小一点”书店,左邻咖啡店,右伴蔬果摊,对面还有个小花店,烟火气与文艺范巧妙融于一体。20平方米的空间,在主理人路遥和朋友的精心打理下,划分出了“客厅文学”“郊游文学”“咖啡馆文学”“书房文学”四种不同场景的阅读区域,她把“小一点”书店称之为“一个场景书店,把自己放置在一个场景氛围里”。少了些专业与距离,多了些趣味和亲切。小一点书店的宝藏更在于主理人路遥本身,她的“有趣能唠”将书店变成了阅读会客厅,热情好客但不会冒犯,能把每一位走进书店的读者处成朋友。在这里,书籍能打折就打折,尽量做到和网购一样价格;方圆五公里内送书到家……小一点书店在尽力生存的同时也在努力回馈所有读者对于阅读和书店的热爱。
书店与读者之间
是人与人的联结
如今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方式也更加便捷,去实体书店读纸质书似乎有些不合时宜的笨拙与迟钝,但成都的小书店市集却一年比一年热闹,卖书的店主与买书的读者也越来越多,甚至有人感叹:“挤都挤不进去。”可以说,是成都的卖书人与买书人一起营造出了书香天府的浪漫与情怀。
在网络冲击、租金上涨、读者流失等因素影响下,小书店的生存境况并不算好。对于许多小书店的老板而言,开书店这件事听起来有多理想主义,做起来就有多艰难。野梨树的朱彦形容“开书店”就像西西弗斯推着石头上山,“赚不赚钱现在还没有答案。”而为了让一苇书坊活下去,主理人阿俊是一边打工,一边为爱发电,支持着这家从2019年开业至今平均每月亏损一两千元的书店。
在许多困难的时刻,是书店与读者之间的羁绊与联结让他们选择坚持下去,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支持让小书店熬过了漫长的寒冬。2022年9月底,一苇书坊因为资金问题陷入运营困境,通过微信公众号文章发了求助信息,将近5万个阅读量,众筹了近5万元储值,一苇书坊又重新活了过来。
对于探索会员制运营模式的星星诗社而言,会员和会员之间的交流,人与人之间的纽带,才是线下实体书店的精神内核,或许这也是小书店存在的意义。
一间小书店的落地生根,所承载的并不仅仅是一个阅读场所,更是一个城市生活方式的更多可能性。
如果将上下几千年的成都看作一本厚书,往前翻,纵贯千年的文学底蕴与神秘灿烂古蜀文明交相辉映;向后看,散落于市井街巷的每一本书籍、每一家书店,每一位手捧好书的读者,串联起了书香成都的未来。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泽登旺姆)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