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记者 石琳婕 罗晟鸣 王子茜 王静怡)不是在出差,就是在去出差的路上。进入2023年,贵阳永青仪电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李明亮马不停蹄。
“用时髦的话说,行业已经非常‘卷’了。越快谋划新动作,就越有可能抢占市场先机。”动身飞往俄罗斯前,这位企业负责人说。
对贵阳永青仪电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贵阳永青)这样的高新技术企业来说,没有什么比抢先机更加重要。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贵阳永青仪电科技有限公司荣誉墙
上世纪90年代,贵阳永青从做研发生产示波器开始。20多年来,凭借一个“专”字,发展成为中国非道路机械电气控制系统市场占有率前三的生产企业。先后获得国家绿色工厂、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国家级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称号。
“挖掘机、起重机、装载机等非道路工程机械,虽已历经无数次更新换代,各类零部件不断进化,但很长一段时间,控制器仍依靠进口,制约了我国工程机械行业发展。”李明亮告诉记者,貌不惊人的控制器,却是非道路工程机械核心部件。贵阳永青瞄准这一机遇,几十年专注这一细分领域,加大研发投入,通过不断试验、生产,最终使产品达到可以与国外产品同台PK,实现了对进口控制器的国产化替代,解决了“卡脖子”关键技术,打破了国外产品对这一产品的技术封锁。
“专注专业,为我们赢得了市场与口碑。”贵阳永青项目主管王洪波介绍,多年来,贵阳永青保持稳定增长,先后与已跻身全球工程机械三强的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全球工程机械50强的中国龙工控股有限公司、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的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等国内几十家工程机械生产企业建立了合作。同时,经过不断努力,进入沃尔沃和卡特的全球供应链。
贵阳永青仪电科技有限公司技术人员在检测产品参数
随着产业周期调整,传统产品市场低迷,贵阳永青逐渐感受到市场的“寒意”。
“2014年至2015年,行业整体低迷,效益逐步下滑,对我们这类部件厂来说是个冲击。”王洪波坦言,那两年,他明显感觉“市场越做越小了”。“整机厂会用你的一两款核心部件,但其他部件就不会再让你做。哪怕你技术再好也不行。”
越来越“卷”的行业竞争,让“优等生”也失去了话语权。如何变被动主动,突破“天花板”,闯出新路子?
贵阳永青的策略是聚焦中高端制造,致力于智能控制技术研发与产业化。
贵阳永青仪电科技有限公司技术人员在对产品进行调试
简单来说,就是通过技术创新,将企业从单一传统的工程机械仪表及高低压配电箱柜,拓展到覆盖工程机械、农业机械、环卫车辆、特种装备的非道路机械电气控制系统,覆盖传统配电、智慧配电、工业互联网控制的配电及自动化控制系统,进而抢占竞争白热化的高端市场。
在李明亮看来,这样的策略不但能使新产品开发成本更加可控,也能凭借贵阳永青在非道路工程机械电气控制这一细分行业的技术优势,加快拓展新兴市场。
“零部件企业在发展初期,品牌整机企业对其拉动作用非常明显,整机企业的发展决定了零部件企业的发展。但随着行业的发展壮大,上下游集成创新的生态逐步形成,零部件企业也能引领市场。”
王洪波举例道,这几年,不少工程机械整机厂推出了智能化产品,但整机智能化归根结底是零部件的智能化。“这实际上给了大家机会。能不能从部件层面就把智能化、网络化功能嵌进去,为主机厂提供基于大数据的管理平台,从而为整机厂从原来的单一卖产品升级为提供整体服务”
从“配角”到“主角”,不仅仅是思路的改变。
正在工作的CTU智能物流机器人
6月,记者走进贵阳永青智能仓库,近6000种常用物料分门别类按货位排放于水平回转仓库中,每种物料盒均有明确名称、编号、二维码,想要领取某种物料,只需要库管人员在出口处通过“智能仓库”设备电脑系统扫码,相应物料会自动运输到出口,再由4台AGV智慧物流车、2台CTU智能物流机器人轮番上阵,按订单指示“输送”物料……
“2020年开始,公司着手实施‘智能制造的数字工厂升级及产能升级提升项目’,对生产线设备自动化数字化、智能仓储物流系统、信息化改造优化以及研发实验等进行了智能化升级改造,建设投资超过7000万元。”王洪波介绍,通过打造数据应用平台,充分挖掘数据采集和分析潜能,从订单获取、生产研发、生产管理、销售服务等方面实现数字化、智能化、精益化,产能得到有效释放、生产效率大幅提升、良品率大幅度提高,各项生产指标和参数在行业均处于领先水平。
贵阳永青仪电科技有限公司“智能仓库”一角
与此同时,贵阳永青大刀阔斧引进复合型人才,与行业头部整机厂共同组建攻关小组,引领行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突破。并且,以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省级工程技术中心为依托,建有面向行业的电气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通过国家CNAS认证的分析测试中心,并于2022年成功获批建设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陆续获得多项国家省市重点新产品和新技术奖励,目前已拥有300余项专利及软件著作权登记等自主知识产权。
今年一季度,在不少企业仍因全球经济复苏迟缓、消费动力不足等陷入困境的局面之下,贵阳永青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成功扭转下行态势,转入向好发展。这为企业至上而下加快复苏增添了信心。
“低碳发展、西气东输加上城镇化推进,行业发展仍有充足红利。”在李明亮看来,对我省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来说,发展的底气来自于“硬核”的实力。“踏实做好主业,遇到困难的时候能积极转换思路并勇于变革创新,相信转机就在眼前。”
关键词: